编者按8月26日,又将是一个发现深圳、回望深圳的日子。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深圳晚报、深圳广电集团财经频道、深圳新闻网共同发起,以“致敬深圳善建者”的名义,推出全媒体人物志《见圳成长》,用文字和影像记录这个城市的发展脚步,铭记和感恩这座城市无数的“善建者”,以此见证深圳经济特区35年的精彩蜕变。
15695天,他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画,绘画是他一生追求的事业。他用水墨定格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他是深圳美术馆名誉馆长、深圳美术新馆筹建办主任——宋玉明。
宋玉明的绘画工作室名为“碧波居”,站在碧波居透过落地玻璃窗远眺,林立的精致住宅与绿荫湖水相映成趣,一片繁荣景象,难以想象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庄稼。宋玉明曾在1984、1986年,两次出差到深圳。当时罗湖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让内地许多热血青年在改革大潮的裹挟下,不远千里直奔深圳求职,浓厚的商业氛围让宋玉明印象深刻。1988年,宋玉明被调派到深圳工作,那年他30岁出头,落脚深圳最早期的一批商品房小区——碧波花园,“碧波居”由此而来。
《深圳小梅沙夏日》徐徐翻开《宋玉明画集》,秀美但略显冷清的滨海小城在宋玉明笔下,化为一节节色泽缤纷的忆记段落,叠映着古典和现代的重重印迹,一幅“深圳小梅沙夏日”开启宋玉明的城市山水画之旅。时隔近20年,宋玉明又起笔创作了“深圳大梅沙夏日”,画中楼房鳞次栉比、人头攒动。在短短的30多年间,深圳从一个人口只有3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到人口上千万的现代大都市,零星稀疏的渔火已被彻夜不眠的霓虹所取代,宋玉明用画笔将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溶入舒缓悠游的水墨天地之中。
阅读深圳
捕捉城市特有面貌
从深圳画院到关山月美术馆,深圳是宋玉明艺术生涯的起点,他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历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批中青画家如百鸟归巢般飞入这座城市,深圳画院举办了一次“深圳画家画深圳”活动,艺术家们纷纷对这个城市特有面貌进行捕捉与思考。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看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相关作品后大加赞赏,把活动展出的作品称为城市山水画,认为它们传递了时代精神,并率先提出了“城市山水画”的课题,提倡艺术家应该深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去,和城市脉络融为一体。在这一理论的倡导下,深圳画院于1993年举办了一次关于“城市山水画”的创研活动,得到了包括宋玉明在内的国内优秀艺术家的响应。
钱学森的赞赏与肯定激发了宋玉明的创作热情,自此他便把城市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事业深耕。“都市水墨画是我艺术的真正开始,我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见证者,生活在当中,感悟在其中,我们的城市在不断地前进,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的画笔,用现代式语境去呈现这座城市的心路历程。当我画这座城市的时候我对这座城市饱含深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当你亲身感受到深圳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自然对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情感冲击。宋玉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绘画多以描绘深港两地的城市风光为题材,笔墨精致细腻,用丹青描绘着都市生活的多姿,《深圳小梅沙夏日》、《雨中深南大道》、《深圳文锦渡》、《香江夜色》等一幅幅城市景观新景观跃然纸上。
“没有过多历史文化的束缚更容易创造新文化,成就新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城市思想开放,文化包容,这里是创业者的天堂,也是孕育新文化的平台。一批带着故乡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在深圳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激发创作热情,即使没有历史悠久的绘画派系,深圳已在国内美术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受深圳
思考城市时代精髓
1991年,深南大道开始扩建,全长18.8公里,这条路是特区发展的缩影。宋玉明创作的《雨中深南大道》如悠远的乐曲,其中蕴含着的深圳城市时代精髓,至今仍震撼人心。在创作中,他打破传统的视觉习惯和表现方法,融各家之长,浓墨重彩相得益彰。“没有永远的传统,也没有永远的现代。现在的现代就是将来的传统。”深南大道的雨中神韵,极为概括写意的手法使得景物犹如梦幻般,透出丝丝高贵气息,赋予景象以深厚的内含和寓意。“如何表达当下,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你就能创造历史,否则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他的重彩山水画强化了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力,色彩浓艳而不张扬。
《春天的故事》,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
《春天的故事》,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而这一切精髓如此精准的传递,都源于宋玉明质朴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颗敏锐的心灵。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这种朦胧的视觉效果正是我想要表达的城市的‘浮华感’,我更希望观者能看穿这层‘浮华’,去感受城市深层和本质的东西,而这才是我作品想要表达的根本。”艺术也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走心的作品才能直击人心。对艺术有着深刻理解的宋玉明坚定地为生活发现并贡献着越来越珍贵稀罕的诗意。
当年的深圳第一高楼国贸大厦如今虽已经被其他摩天大楼围裹,但却深深烙印上了时代印记,宋玉明正在绘制《春天的故事》献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
融入深圳
推动美术事业发展
当年一个“把学校搬到农村去办学”的再教育指示,南京三所重点中学全部下放搬迁到农村。“我们学校搬到南京长江中间的一个岛上,南京的冬天天寒地冻。”忆起当年,宋玉明依旧历历在目。“军用卡车把我们拖到白云石矿工作,徒手搬石头。”那个时候,宋玉明还不到16岁。
想要改变生活的宋玉明想到了画画,在矿上工作时,他每天早起画素描、临摹作品,一画一临,七年过去了,1977年调任南京轻工美术研究所。宋玉明自幼不与父亲宋文治一起生活,关系略有拘谨。“有一次偷偷地趁他不在的时候我拿他的一张画,在毛边纸上临摹,突然他进来看到我在画画,他就跟我讲,你不要学我的画,我的画比较难临摹,你应该临摹钱松喦先生的画。“那时候父亲感觉到我有一点点兴趣,他画画的时候,会让我磨墨,一边磨一边看父亲画画。”
雨中深南大道
《《雨中深南大道》》虽然出身著名山水画世家,但宋玉明的习画之路开始得并不顺利,这段艰苦岁月坚定了他在美术事业的信念。深圳美术馆坐落在深圳市罗湖区东湖公园,宋玉明2006年出任深圳美术馆馆长,来到了这个被绿水青山环抱的风景区,却发现很少游园市民走进这所位于宜人风景深处的文化殿堂。在宋玉明的建议下,深圳美术馆首先提出“美术馆免费开放”,“我们不能让五块钱门票限制了市民享受文化的权利。”
2007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推出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服务,使深圳市的公益文化场馆公共服务正式进入“零门槛”时代。2008年,免费开放范围又延伸到各区属公共文化场馆。
建设深圳
推动新美术新馆落成
深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80年代八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90年代“新八大文化设施”相继兴建,进入新世纪后中心区兴建了音乐厅、中心图书馆、新博物馆等,形成“深圳文化CBD”。这些文化设施奠定着深圳市民的人文精神高度。如今,随着深圳文化建设的推进,新一批文化设施将迎来深圳特区新一轮的文化建设发展高潮,深圳美术馆也即将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一座有特色、高水准的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美术馆是可以陪伴一个城市共同成长的机构,见证、记录着城市和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点点滴滴。” 深圳这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境遇,赋予了这座城市美术馆很多使命。在宋玉明心中,深圳缺失了一个属于深圳本土艺术、艺术家以及市民共同文化记忆的平台,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争取建设深圳美术新馆的原因。
去年已到退休年龄的宋玉明,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出任深圳美术馆名誉馆长、深圳美术新馆筹建办主任。深圳美术新馆建成后,将成为深圳本土艺术、艺术家以及市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平台,见证和记录这座城市和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点点滴滴。拥有国际领先硬件设施的深圳美术新馆,将可以承接更多国际性的大型展览,让市民在接受更多元的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焕发文化自信,进而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致敬善建者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自成立以来,一直扎根深圳、深耕深圳,为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安居乐业做出积极贡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5周年之际,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深圳晚报、深圳广电集团财经频道、深圳新闻网共同发起《见圳成长》人物访谈,通过特区发展见证者的经历和建言给后来人以启发,展现深圳建行全力践行深圳精神、具有深圳情怀的企业公民形象。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